当前位置:首页>> 文艺博览>>校园文艺

作品 |豫剧.乡情.传统
文章来源:攀枝花文学院  发布时间:2025-05-26

沉醉百年故乡调,拢袖还闻豫剧音。

            ——题记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台上是帅旦的忘我,台下是祖辈的痴迷,脑中是纯正的乡音,心中是中华的传统。

耳边依然是这曲我早已耳熟能详的豫剧名曲《穆桂英挂帅》,但今天我才有幸得以身临其境切身观赏。我兴冲冲地跟着奶奶一道拎着小木墩在台下找位置坐好,眼睛滴溜转着四处打量,眼中尽是兴致与新奇。没等多久,好戏便开场了。随着演员们的逐渐入场,气势逐渐变得愈发恢宏壮观,但真正的“经典”还要从这里讲起。

“嘭嚓!”锣鼓声骤起!只见戏台上的帅旦利落地抬手一挽脑后雉鸡翎,双眸骤定,一种不怒自威的将军气势油然而生!我的心绪随她而动,一股热气倏地由脊椎骨直冲头顶,我不由得正了身姿。再观台上,她唱得字正腔圆,眼随手动,顾盼有神!仿佛她真的就是那五十三岁又管三军,率领士兵冲锋陷阵的巾帼英雄穆桂英!

台下坐成一片的祖辈们也不由自主地随着那锣鼓之声轻声哼唱,气势虽不及台上帅旦的雄浑,却也唱出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拳拳爱国心!耳边回响着的是在川蜀大地听不到的浓厚乡音,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目光所及,是只有在此时、此刻、此地,才能直观看到的爱国赤子心!“愿得此身长报国”,我想,这便是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的灵魂共鸣!此时此刻,我好像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书,领略到了其中亮丽一笔的独特魅力。

一曲结束,帷幕渐落。奶奶并没有着急带我回家,而是领着我去了戏台背后的一个小隔间。锈迹斑斑的钥匙阻塞地插入早已不常见的老式门锁中缓缓转动,这扇沉重的木门便伴随着“咯吱咯吱”的声音被打开,潮湿的霉臭味儿扑鼻而来。但我未在奶奶的脸上窥见丝毫嫌弃之色,反而尽显严肃端庄之态。正当我疑惑着为什么不开灯时,便见奶奶从黑暗中取出一样东西,极其爱怜地轻拂灰尘后郑重其事地递给了我,我两手摊开着接过,只觉手中的东西很有分量,很柔软,可是奇怪的是为何柔软之上却又好似有一层坚硬之物覆盖?我疑惑着想开灯一探究竟,思及此,我又想起了刚才那个问题——到底为什么没有开灯,还未来得及开口询问,灯便突然被打开了。待我适应了这突如其来的灯光后,定睛一看,入目的赫然是一套在历史的沉香中浸润过的戏服——红与金的配色气势磅礴极具视觉冲击力,其中点缀着的蓝与绿更是平添了几分神秘感。繁复的花纹、细腻的刺绣,皆是由结实流畅的绣花线条编制落成,华丽壮观的图案跃然袍上。金、银、铜等金属装饰的灵气赋予了这套戏服更高的贵气和尊贵感,彰显着绝对不容忽视的主角威仪。戏服中的每一处细节无不充满光彩与魅力!“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戏服上的一针一线,缝着代代的传承,系着颗颗的梦想;融着阴晴圆缺,含着人间悲喜、世故忧愁、聚散离合。目光至此,心绪纷飞,心中的震撼无法溢于言表。

良久,我回过神来,视线方依依不舍地由戏服挪开。这时才发现奶奶的眼眶竟然红了,我小心翼翼地放回戏服,急匆匆地跑到奶奶的跟前,轻抚奶奶的背,担心地问道:“奶奶,你怎么哭了呀?”,奶奶没有回答我,擦了擦眼泪,环顾了一圈。目光触及那件戏服时,似紧紧盯着,回过头去又好像失去焦点,望向窗外那不知名的远方。月亮透过暮霭洒下的细碎光影把门外的石板路映得斑驳陆离,也让奶奶的这番话在我的心里不甚清晰,直到奶奶给我讲了一个她自己的故事∶她原是豫剧演员,但别人却只说她是戏子。所以成亲后,她终在各种压力下被迫脱下了戏服,开始在家相夫教子,伺候公婆。别人皆以为她穿上戏服只是迫于生计而无奈上台卖唱,可大概只有她自己知道这是她年少时心中便有的梦想。于是,看戏、听戏便成了她最大的爱好,重新穿上戏服登台唱戏,便成了她实现不了的夙愿和遗憾。所幸,当初承载她梦想的那方舞台几十年来依然屹立在此,因此她才能亲眼见证豫剧演员地位的提高,豫剧的发展,以及豫剧逐渐走出河南,再到走向世界,不过我想,她更多的大概是在悼念自己逝去的青春以求与过去在舞台上熠熠生辉的自己相遇吧。暮霭已不知在何时消散,月亮依然清冷又傲然地高挂于夜幕。举头望明月时脑海中忽然浮现出《马可瓦多》中的一段话:月亮十分沉静,虽然偶尔会被文以薄薄的残云,但却形容庄严,毫不在意,不紧不慢地放着自己的光辉。

“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豫剧是家乡的语言,是家乡的曲调,是家乡的符号,是家乡的味道,同时它凝聚的也是家乡之情,爱国之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方咏叹调”,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豫剧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仍会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豫剧却又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恒河沙数的瑰宝之一。

伟大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既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国家的骄傲,它不该被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在今天这个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一起携手前行,共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共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闪烁其光芒、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攀枝花市第七高级中学校高2025届10班 魏紫菱

                 

点评:作者取材于豫剧传统,结合身边的真实事件,娓娓道出家乡豫剧的现状与长辈青年时的梦想,并借助丰富的语言与饱满的情感,展现出时代变迁的缩影。

以豫剧为题材,因为这是作者家乡的符号,带有家乡的味道。她通过细腻的表达手法,将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展露于读者面前,从饱含深情的文字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见证与怀念的淳淳乡情,而透过这份乡情我们又可以与她一同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息的生命力。(攀枝花市第七高级中学校 赵倩楠)

相关阅读:
我市作家张良的小说《乡村电影》在《今古传奇》刊发 [2025-05-26]
现代诗歌鉴赏与朗诵 [2025-05-23]
我市作家温馨、马飚的诗歌在《诗刊》刊发 [2025-05-22]
《当代文坛》刊发文章评论我市作家温馨诗歌创作 [2025-05-21]
攀枝花市青年书法家陈书获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沈鹏书法艺术发展专项基金 [2025-05-19]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欢迎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攀枝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攀枝花市东区炳草岗公园路6号附1号 邮编:617000

投稿邮箱:Pzh_swlxmt@163.com 联系电话:0812-3324435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
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ICP备案号:蜀ICP备150177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