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艺人物

导演(编剧)黄朝荣
文章来源:《攀枝花文学》2020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20-08-27
  

图片1

 

黄朝荣,1981年生于四川会理,2001年毕业于四川会理师范学校,攀枝花市微电影协会理事长,攀枝花煌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法人,草根导演、制片人、编剧。

 

幻“影”人生

 

黄朝荣

 

  终于,停下奔忙的脚步,强令自己坐下来对自己说声歇歇吧。静坐在电脑前,闭上眼睛,脑海里闪过无数画面。那些是我的记忆,是人生长河中的无数碎片。一时间,我不知从何下笔……

 

天下父母 苦心一生

 

  一九八一年,我出生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的一个小山村,我的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在家排行老大,早早地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父亲念书倒也还算勤奋,一九七五年他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做会计,后来当过大队文书、村支书、民兵连长。那个年代在农村,高中毕业的父亲,可以说前途一片光明。

  弟弟刚出生时,父亲收到了县农业局招干的通知公函。但爷爷未曾同意,他固执地认为,父亲必须留在家里充当劳力。父亲顺从地放弃了这次机会。多年后,当他偶然间翻到那一份皱巴巴的公函时,带着不甘将它付之一炬。

  我弟弟因为感冒而导致了聋哑,那一年父亲带着弟弟辗转了好多地方都医治无果,后来花光了积蓄,只好回到家中寻访民间的偏方。有一回,父亲竟请来一个江湖郎中,用白马的新鲜粪做为药引。其结果可想而知。后来父亲便把弟弟送去县城的聋哑学校。两个月后,县里通知让父亲去领回弟弟。原来,聋哑学校的校长一夜之间卷钱跑路了,留下一群残疾儿童无人看管。

  父亲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我身上。我小学之后,父母对我管教特别严厉,希望我好好学习,争点气,但我的学习却常常让父亲感到失望。后来,我妹妹出生了,依照那时候的国家政策,农村干部超生第三胎,严重违反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是重大违纪。于是,父亲的所有职务全被免去,并且罚款两千元。这就使得父亲永世不得翻身,还要受尽人们的蔑视和白眼。

  好多年后,我才明白父亲曾经的感受。他的人生落差,所经受的种种打击,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悲愤,改变了父亲的性格,失落和痛苦伴随着父亲的一生,我却还在一直不断地给他带来“惊喜”。

 

不务正业 误了一生

 

  我渐渐长大开始懂事了,学习成绩也好了起来。小学毕业我考了全县第二十七名。父亲着实高兴了一回。那是一九九四年,县一中开设了农村优生班,选拔全县考得最好的一批农村学生到县一中就读。父亲却不同意我前往,他希望我就在本乡中学就读,竞争小,老师也会重视,容易考上中专。那时候父亲希望我能考上中专。因为中专毕业包分配,那工作相当于铁饭碗。

  然而我却坚持要去县里读书。母亲本没有文化,却深知读书的重要。最终在母亲的劝说下,父亲勉强同意了。到了学校,我成了脱缰的野马,喜欢上写作、音乐、美术、书法、体育等,在别人眼里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我成了不务正业的学生。意料之中,我中考落榜了。

  父亲失望之余借来学费,我回到乡下中学复读初三。中考放榜那天,我以1分之差,再次落榜。烧掉所有的课本书籍,我看着一言不发的父亲,唉声叹气的母亲,不谙世事的聋哑弟弟,嚼着妹妹做出来的饭菜却无法下咽。随后,我在乡里找了一个砖厂打工,每天搬运砖泥。一九九八年,我揣上打工积攒的钱,再次踏进了补习班那道门,然而校长却没有收我的学费。这一次我考得非常好,但国家开始实行并轨招生制度,中专学校不再包分配。

  我被家乡的一所师范学校提前首批录取,一千八百元的学费对于我的家庭来说是天价,但沉默寡言的父亲,硬扛了下来。在师范学校里,除了学习各种专业课程外,也是特别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的。那时候电脑还未普及,校内使用的还是386Windows3.2配上黑白显示器,只能使用DOS进行简单的命令操作。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着电脑知识,尽力融入到Win98的时代。

  此外,我在学校图书馆发现了一套名为《美国纽约学院摄影教材》的书,从此便迷上了它。后来我开始学习摄影,在那个时代,单反相机等同于奢侈品,胶片更是昂贵的消耗品。为了买一台相机,我三个月不沾荤腥,花了二百七十元钱买了一台国产的凤凰DC828单反胶片机。为了拍照,我继续节约伙食费,买黑白的乐凯胶卷来自己冲印。柯达、富士那些好的彩色胶卷用不起,就去买散装的大盘柯尼卡胶卷,然后躲在被子里分装到暗盒再使用。二○○一年,师范毕业前,我在学校举办了一次个人影展,获得了褒贬不一的评价。

  二○○一年九月,我来到了一所偏僻的乡村小学当代课教师,工资两百元一个月。我一个人教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复式班,两个年级在一间教室,一堂课分作两半上。有些假期间,我还把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集中到一起,给他们补一年级的拼音。学校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公办老师分配进去了,教学质量可想而知。闲暇之余我也用相机给学生、村民拍照,记录了他们淳朴祥和的人生百态。

  当时我准备参加县里下一年的教师公招考试。那个时候,是六百多人竞争十个岗位,我又一次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中败下阵来。最终,我还是离开了代课的学校。作为一个男人,我想出去闯闯。离开前,我和学生们就在旗杆下拍了一张特别的合影。村里的阿彪用货车送我,尘土飞扬,我却不敢回头。三十九个孩子足足追了我两公里。而我,泪流满面看不清前面的路……

  父亲知道后,又是一顿喝斥,说我不务正业,可我这次什么也没有听进去。我到县城里的电脑学校当了培训教师,八百元一个月。后来我又参加了一次县里的公招考试,可惜还是没考上。那以后,我算是真正地彻底放弃了教师这个职业,同时也把父亲最后一丝希望彻底磨灭。这以后的路,我要自己做出选择。

 

颠沛流离 幻影人生

 

  二○○二年至二○一一年,我把全部的青春奉献给了绵阳这座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在这里,我做过保健品销售员、建材业务员、电脑公司技术员和售后经理、广告公司设计员、印刷工厂的平面设计师、婚纱影楼的数码师、摄影师……直到我不得不离开。繁华的大千世界,我活在其中,在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后,我渐渐忘记了父亲最初的期望。

  二○○八年,汶川地震过后,有两个心怀梦想的青年玩起了微电影。而我还在颠沛流离中虚度人生。这两个青年,他们就是中国第一家微电影协会——绵阳微电影协会的创始人杨伟、姜联。我们虽在一个城市,却产生不了交集。

  二○一一年十一月,我来到攀枝花。我在这里找了一份工作,工作之余,我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发现用单反拍摄照片不适合未来我的发展方向。自己也越来越焦虑,想出来创业。二○一三年,我把注意力放在了微电影上,开始研究视频拍摄、学习微电影相关知识。

QQ图片20200827093933QQ图片20200827093946

  绵阳微电影协会在二○一二年获批成立,之后全国各地的微电影行业协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微电影业蓬勃发展。有影响力的微电影大赛、艺术节逐年增加。各地政府也开始将微电影作为推广宣传的有效手段。

  经过研究学习,我知道了微电影就是三十分钟以内有完整故事情结的电影短片。说白了它就是故事片,而不是宣传片。微电影,也是电影,只不过时间短而已,国际上通常叫做短片。其拍摄制作,应逐步向电影的制作标准看齐。

  后来,在攀枝花本土拍摄的两部微电影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二○一四年底,北京一家影视公司在攀枝花启动并拍摄了一部微电影,作为城市形象宣传。另一个是二○一五年,成都某影视公司联合攀枝花市某社区巨资打造一部微电影作品。

  看着这一切,我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我觉得我们本土也该有自己的微电影行业机构。于是,我一阵心血来潮,说干就干。

  二○一五年底,我辞掉工作,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和朋友做了影视工作室。同时,也开始了微电影协会的筹备。随后,在绵阳微电影协会会长杨伟先生等人的悉心指导下,在攀枝花市文联领导的关怀下,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于二○一六年二月正式通过登记注册成立了攀枝花市微电影协会,并确立了“用影像传播花城精彩,用镜头记录世间百态”的宗旨。至此,攀枝花草根的微电影开始朝着“讲好攀枝花故事,传播攀枝花声音,树立攀枝花形象”的宏大目标而迈步。

 

蹒跚前行 奋力求生

 

  协会成立初期,我们压力非常大。

  二○一六年是协会成立的第一年,我们拍摄了一部以诚信守法经营题材的法治微电影《信条》,和一部关于家风家规题材的廉洁微电影《家谱》。我担任两部片子的制片、编剧和导演。其中《信条》获得了2016·美丽乡村国际微电影艺术节优秀作品。《家谱》受到客户好评,并在攀枝花市电视台公共频道黄金时间播出。

  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存在的差距。于是,我们先后到四川绵阳和资阳、江苏连云港、河南信阳、广东江门、福建厦门、云南临沧、贵州铜仁、浙江宁波等地参会、观摩、学习,向当地的协会学习了大量的经验和技术。

  二○一七年,我又四处筹借,添置了近十万元的设备,告别了使用单反相机拍摄微电影的时期。我们相继拍摄了两部作品,一部是协会出资拍摄的公益短片《夜路》,探索发掘影视人才的可能性,结果因为资金问题而搁浅。另一部是为攀钢拍摄一部故事片《风雨中的改革》,效果一般。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影视表演人才的重要性。随后我又策划、拍摄了七集本土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攀枝花》也没获得什么反响,出作品方面一度停滞不前,业绩上也是赔钱赚吆喝的状态。

  这两年来,我创作了《假期》《母亲的来信》《熔炉》《守护》《火蓝青春》《烈火英魂》等微电影剧本;还创作了网络电影剧本《外婆》等。但是,除了甲方定制外,没有一个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支撑,微电影出作品太难了。这是一个一直困扰着微电影行业发展的问题。但是,我既然选择这条路,不管是凭着一腔情怀,还是迫于生存压力,都得咬牙坚持,不断探索,砥砺前行。

  到了二○一八年,我市首部援藏题材微电影《梦回木里》摄制完成。这是一部讲述攀枝花医务人员在对口支援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过程中所发生的感人故事的影片。该片由总制片人、协会理事陈石存先生挖掘故事,沟通协调各方关系并筹集资金,由我完成剧本的创作和打磨、拍摄筹备,组织拍摄团队和挑选演员,然后按照大电影模式和标准,斥资二十七万多元,转场近千公里,历时八天在木里县和攀枝花市两地拍摄完成,又耗时近四个月的后期制作。拍摄该片资金严重短缺,最终协会垫资十一万余元,我直接成了出品人之一。

  作品《梦回木里》的整个拍摄过程我记忆犹新。作为制片人,我一个人冒着大雨前往木里勘察,一个人组织来自北京、四川、云南和攀枝花的演职人员陆续到达木里。每天的拍摄安排、进度掌控、场地协调,忙得让我每天晚上只有两三小时的时间睡觉,我咬牙坚持了八天直到拍摄完成。最困难的是开拍的第二天我就感冒,加上有点高反,嗓子嘶哑到讲不出话,却只有咬牙坚持。好在所有演职人员十分敬业,攀枝花、木里两地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都相当给力,特别是木里县人民医院负责与我们沟通协调的杜基布尺女士,为本片拍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再一次感受到了藏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最终,付出有了回报。微电影《梦回木里》在二○一九年先后获得了首届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短片单元“优秀制片人”奖、第五届中国微电影艺术节“最佳摄影奖”、第二届中国红色微电影大赛“优秀作品”奖、第七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优秀作品奖”(二等奖)、第六届中国医影节“金丹奖”微电影大赛最高奖——“最佳微电影奖项”、第四届美丽乡村国际微电影艺术节乡村单元“最佳故事片奖”及“最佳摄影奖”、第四届宁波微电影节特别关注单元“优秀作品奖”等奖项,成为了攀枝花获奖最多的一部微电影。

  同时,该片先后在四川电视台国际频道、四川电视台公共频道《乡村聚乐部》播出,入围四川省委宣传部、省网信办和省广播电视局主办的“滚滚看巨变巴蜀正青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网络视听优秀作品征集展映,被人民网中国共产党网进行了网络展播等。

  有人说《梦回木里》在不知不觉间树立了攀枝花微电影的标杆,我却不敢因此而欣喜,未来的路还很长。

  不久之后,在协会副理事长赵斌的促成下,由中共攀枝花市委宣传部和攀枝花市文广新局主办的“康养中国·阳光花城”2018首届中国攀枝花微电影大赛成功举办,这是攀枝花微电影的一件大事、幸事。整个过程中,我们协会为大赛的筹备和执行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届中国攀枝花微电影大赛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的高度肯定。

  伴随着微电影在全国范围内的热度逐渐走低,手机短视频逐占上风的趋势,微电影的发展何去何从,是一个让我们深感迷茫、困惑的问题。特别是今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让整个影视行业步入寒冬,未来两三年内都难以缓解。

花城华章,微影人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微影这台戏,如同幻影般闪过了一幕又一幕,希望它越来越真实。同时,作为草根微电影人,不敢自称是攀枝花微电影的领路人,却心系攀枝花微电影生死存亡,深知攀枝花微电影的发展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曾

相关阅读:
市文联组织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 [2024-04-22]
十一届市委第六轮第一巡察组巡察市文联党组工作动员会召开 [2024-04-12]
市文联开展“书香花城·阅享共富”读书分享活动 [2024-04-07]
攀枝花市文联组织画家深入米易县丙谷镇护林村开展文艺惠民活动 [2024-04-01]
市文联组织干部职工观看电影《生命底色》 [2024-03-29]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欢迎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攀枝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攀枝花市东区炳草岗公园路6号附1号 邮编:617000

投稿邮箱:Pzh_swlxmt@163.com 联系电话:0812-3324435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
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ICP备案号:蜀ICP备15017755号-1

《攀枝花文学·庆祝建市60周年特刊》 征稿启事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