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涛:七〇后,河北宁津人,民革党员。攀枝花市十五中美术教师。毕业于贵阳师专艺术系美术专业、攀枝花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二〇一五年,油画作品《又是一年花季来》荣获第八届“攀枝花文学艺术奖”,入选第三届全国(大芬)中青年油画展,获得“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术创作工程优秀奖,作品由四川美术馆收藏。油画作品《彝乡小调》入选第一届“丝绸之路翰墨通渭”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参与创作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壁画《光辉岁月》。
我愿是一块平静的色彩
吕 涛
一
儿时喜欢看有色彩的画,特别是看哥哥画画,看他用不同的色彩画出不同的图案,那些画在我童年的心灵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为什么喜欢油画?我曾无数次问自己,它吸引我的地方究竟是什么。当一次次自问成了与它的零距离接触之后,才终于明白油画的色彩、语言、唯美,让人心灵震荡,那些仿佛看上去平凡而普通的画面,延伸着对生活无法抑制的渴望,不落痕迹地传递着情感,表达着深意和思考。面对色彩,我曾无数次徘徊,它们或惊心动魄,或色彩斑斓,或宁静平凡,毫无疑问它们都深深吸引了我,我要努力赋予它们不同的意义,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让心中那些欲言又止的情感定格于画面。
当然,也可以肯定地说,我要将多姿多彩的它们糅合在一起,在色彩中品味人生,在色彩中展开生命的旅行,让每幅画都述说着自己的故事和渴望。许多时候,面对繁华喧嚣的我感到茫然,但只要面对五颜六色的颜料,我会立刻激动起来,有时仅仅一块颜色就能让我浮躁的心情平静下来。我是一个很容易被感动的人,喜欢绘画的表现性,在轻、重、疾、缓的用笔中,游刃有余地驾驭色彩,让它们驶向斑斓的画面,传达出我对生命的深刻感悟。我更喜欢画画时无拘无束释放生命激情的状态。这一切或许都是我喜欢油画的理由。
是的,我想在艺术的画卷中留下一笔动人的色彩。画到今天,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在画面留住那些值得怀念的东西。
二
画画先当心静,而心静实属难事。且不说外界之诸多繁俗事物,就是画之本身,也常使人心烦意乱,无法继续。当今绘画艺术实在是太过于多元化,各种风格流派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而自己究竟要走怎样的路,说实话,有段时间我终感迷茫。摸索的过程是苦恼的,总是在是是非非中徘徊,有时好不容易觉得可以了,可没过些日子,又否定了自己。画画一成不变实在是个痛苦的事情,于是又不得不在痛苦中寻求改变,在不断的改变中折磨着自己,时而快乐满足,时而迷茫彷徨,这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又不足与外人道。
我比较喜欢走,喜欢看,每走一段路程都可能带来启发,创作就可以少些“二手”情感。每位画家,都在用绘画记录生活,应该在画中,看到了另一个世界,画家似乎应该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目击者,以及这个时代的记录者。
云之南,国有殇。云南腾冲来凤山下,气势雄浑的叠水河边,长眠着抗日远征军的英灵。这就是云南腾冲国殇墓园。一条路、一座桥、一条江、一座山,串起滇西红土地上悲壮的历史记忆。二〇一三年暑假,我第三次来到国殇墓园,在与墓园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交谈中得知,阵亡将士墓碑每五年修复一次,由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来完成。我申请加入志愿者描墓碑,花了一个多月,描完三千多块庄严肃穆的墓碑。“腾冲最令人震撼的,最令人难忘的当属国殇墓园。在这里安息的英灵,记载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宏扬着一股正气,深藏着民族的希望。如果我的付出,能够对世人了解那段悲壮的历史有帮助,我就知足了。”在我看来,许多时候艺术要表达的,恰恰是语言不能够抵达的地方。
在修复墓碑的间隙,耳畔会响起战场撕杀声,枪炮声……我常常会陷入一种思考,也就是在三次墓园之行后,这种思考深深影响了我的性格与画风,我做人绘画,内心更加安静纯净了。
三
我钟情于绚丽的色彩,而它又容易流于艳俗,我沉迷于平静的色块,而它又容易显得简单,怎样将二者完美结合,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如何运用色彩让画面变得唯美?如何让绘画语言趋于成熟?再加上题材、构图等诸多需要考虑的因素,几度让我伤透了脑筋,也常常令自己感到沮丧。然而我也非常清楚,画出一幅满意的作品,并非易事,如果没有一次次的思考,一次次的尝试,又怎么能有好作品呢?
谁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走向全国美展。这是条路,好比一座高峰。然而,一次次投稿都以失败而告终。我有一个小本子,详细地记录了这个不断失败的过程,随着小本子厚度的增高,我痛苦的厚度也在增加,这也许就是真正属于我的绘画人生吧,屡战屡败,尚需屡败屡战。我告诫自己,一切努力就从现在开始。
二〇一四年农历正月十五,我到永仁赛装节采风,尽管之前对此早有耳闻,但第一次亲眼目睹还是极为震撼:现场有上千人观看,姑娘们不停地更换新衣,一时间赛装场上色彩纷呈,人们的帽子、衣服、围腰、挎包、鞋子绣满了各种图案,构图用色各有千秋,满眼都是花花绿绿的鲜艳服饰,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我在拍照的同时,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涌上心头。
回来后,看着一张张图片,我构思如何将它们画出来。有时一个下午才画一朵姑娘头饰上的花,有时画到凌晨一两点,渴望每笔都如“神来之笔”跃然纸上。半年后,我画好了《又是一年花季来》。机遇偏爱有所准备的人,如果没有准备,机会稍纵即逝。二〇一五年《又是一年花季来》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荣获第八届“攀枝花文学艺术奖”,入选第三届全国(大芬)中青年油画展,并在“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术创作工程中获得优秀奖,作品由四川美术馆永久收藏。二〇一六年,我的另一幅作品《彝乡小调》入选第一届“丝绸之路翰墨通渭”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作品被组委会收藏。我也应邀参加了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光辉岁月》的壁画创作,有幸与王文革和杨绍刚等本土画家学习、交流。
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胜利,感觉整个世界都很阳光,天空都涂满了油画的绚丽色彩。
四
我是典型的“攀二代”,从小随父母支援“三线建设”来到攀枝花,父母在攀钢工作到退休。无论是三线建设精神,还是攀枝花精神,在创作中我都会把它们在作品中进行表达,如《更高更远》《红炉恋歌》《东风劲萧潇》《苍煌世界》《在那些灿烂的日子》……我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三线精神的敬意。在和同行探讨创作题材时,我们一致认为,攀枝花的绘画创作题材取之不竭,本土画家李良胜、梁云彬、杨绍刚、王文革等画家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一件件作品的构思,需要画家的审美品位和艺术修养作支撑。艺术忌讳重复。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其价值就在于个性的强烈。
许多时候,我安静地蜷居于画室,感受艺术带给我的美好与安慰。以前,我经常会这样想,我要画什么?现在,我想的是,如何用感情、用思想、用心来画,在绘画中自然而然流露情感,把艺术审美和心灵情感糅合在一起。
绘画的过程如同“苦行僧”的修炼,在不断的尝试和不断的失败中,唯有不停地探索与创造才是艺术的生命所在。需要耐力和内心的恬静。
人生有终点,而艺术没有。如今,我要超越的就是我自己。我每年依然保持着两三张画的创作速度,一有空就来到简陋的画室里,面对画布进行思考,也在烦恼中寻求宁静。是的,选择绘画就意味着准备享受寂寞。如果说这是一种自我的安排,倒不如说是一种人生态度,思考、拼搏,屡败屡战,永不言歇,那些属于我的色彩,被激情荡漾后平静地涂抹于画布之上。
责任编辑:周 琼
|
版权所有:攀枝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攀枝花市东区炳草岗公园路6号附1号 邮编:617000
投稿邮箱:Pzh_swlxmt@163.com 联系电话:0812-3324435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
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ICP备案号:蜀ICP备150177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