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伯君:重庆人,大学毕业,两届攀枝花市政协委员,攀枝花市作协会员。1990年来到攀枝花工作,现已退休。曾从事地方志与年鉴编辑工作,担任《攀枝花史志》主编,参与编撰《攀枝花市志》《攀枝花年鉴》。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带不走的是难忘的记忆。在时间中过去了的往事,往往有空间的遗留。对于蒋伯君,心头有太多太多的光阴故事与难忘记忆,多情的他将它们浓缩在文字、诗行或图片里,汇集成了文集《望峰窥谷》。这也是他送给自己的六十岁生日礼物。
睁大眼睛,望窥世界,峰高谷深,息心忘返。
有心的世界里
有心的世界里,处处有尘埃。无心的世界里,不知尘埃为何物。写文章,也不是突发其想,上大学,蒋伯君就开始写文章,还编辑校报刊物。
翻开蒋伯君的《望峰窥谷》,从少年写到中年,从写父亲写到自己的儿子,从景点写到人生,其间都有蒋伯君流连的足迹,俯拾皆是人生感悟,他把这些星星点点写成了文字。在喜爱旅游的他看来,文字可以阅读,旅游也会继续。旅游也是一种情结,触及到,就会情不自禁地坠入旅游的诱惑,好在有了车,方便他周游四方。
在《秋登岳阳楼》中,他写道:如一首百读不厌的宋词,其风骨与气韵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和神往。在他眼里,“岳阳楼早已不是简单层面上的一楼一景,它更像一位博学智慧的老人。人们流连陶醉在它的身边,就仿佛在聆听它引人入胜的讲述,它把人们的目光带过正面郁郁葱葱的君山,带过宽阔无涯的洞庭,带过目不能及的地方。”
《游青岩古镇》:犹如翻阅一部厚重而泛黄的史书,需要摒弃杂念,去掉浮躁,静下心来……在结尾他写道:院农人荷锄而归,踏着青石小路,渐行渐远,隐隐消没在大山之深处,而我飘渺的思绪却再也无法收束。
《父亲的点点滴滴》:父亲在家庭九个兄弟中最有气质和颜值……父亲总是叮嘱他做好人,做善事……
《琴声悠悠远远》:讲述对儿子的培养,期待儿子成为手风琴演奏家,没想到是梦一场,儿子没兴趣。他只好老来自学手风琴,渐渐也能拉些曲子,自娱自乐。
还有摄影作品:大龙潭的小女孩、泸山光福寺、青岩古镇、西昌邛海、阆中古城、会理古城、荣昌河包斜塔、龙江特大跨江大桥、树化石、米易颛顼龙洞、吃坝坝宴、乳茄、广元明月峡古栈道、腾冲国殇陵园、水泊梁山、落日晚霞、老川陕公路老虎嘴、缅甸僧人塑像、云南墨江碧溪古镇、红格之夜、阿署达的春天、攀枝花苏铁、二滩之恋、雅安上里古镇、翁丁古寨……其间,他发出感叹:还有多少古老村寨存留?
还有诗《怀念陈忠实》《游杜甫草堂》《记游抚仙湖》《与生命同行》《读荷》《题将军石》《水车吟》《生日记怀》……
一篇篇文章,一幅幅摄影作品,好比一次次心灵的对话。总之,他喜欢站在人群和风景之外,认知事物,认知自己,也从中反思自己。
人,只有通过镜子,才能看见自己。对于写作者,幸运的是,还可以通过文字,看见自己。
关于写作,三毛说:也许是我太多情,我想知道一朵花为什么会开,一只鸟为什么会飞,一位艺术家为什么会为了画笔、文字、舞蹈而甘付终生……记得尘世间那许多不灭的情缘,那一草一木一沙和许多的欢乐哀愁。用对生命的爱。燃烧我的灵魂,用最真的心,将这些原本只说给自己的故事,说给你们听。
其实,对于生命而言,我们都是流浪的异乡客,直到遇见那亩小小的心田,才为心灵找到了家。
对话作者
笔者:为什么想到了出书?
蒋伯君:大学毕业,教师转行,从事地方志与年鉴编辑工作。有时想想自己都害怕,日子就这么晃晃悠悠地过去了,眼看就到六十岁了,还不透一点光亮吗?心有不甘。前段时间,刘成东送了一本宋晓达的《淳风》,猛然点醒了我。我也写过、发表过不少文章,袁虽然尽是“破破烂烂”的,但对于自己,总觉得能写写文章不是件坏事,这至少证明一点,自己也曾经舞文弄墨,对得起热爱文学的自己。
笔者:出书是一种什么体验?心情是否紧张、忐忑?
蒋伯君:自然欣喜。确实紧张、忐忑。对作品进行再阅读,在再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有些地方写得不够好,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会产生遗憾的感觉。其实,这些都应该看淡一点,哪一个作家也不是第一次出书就成为了伟大的作家。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后会努力写得更好。
笔者:想对《望峰窥谷》说点什么吗?
蒋伯君: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说好,不好意思,说不好,对不起自己的心血。干脆什么也不说,或者请朋友来说说,或者让文章自己去承担。业余写作,个中“甘苦寸心知”。我不敢说自己的文章如何,但至少可以说,都是精心写作的结果,写作的态度是端正的,注重有感而发,不哗众取宠,不粗制滥造,不为出书而出书。我一直以为,只要出的书有读者喜欢,或者能给部分读者一点启迪,这书就值得出,也就让作者欣慰。
笔者:如何看待业余写作?
蒋伯君:在我看来,伟大的作者如罗曼罗兰、托尔斯泰、巴尔扎克,还有陈忠实、路遥、莫言、贾平凹、王安忆、毕淑敏……像一条大河波澜壮阔。我是一名业余写作者,在工作生活中,也接触了许许多多业余作者,他们对待写作的方式,袁让我感动。绝大多数作者都一样,不能说有多优秀,但他们一直很努力,用自己的文字去感染一部分人。我想,暖心文字,袁或许如此,有人看懂就好。
六十岁的礼物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这话一点没错。转眼就到六十岁了,送自己什么礼物呢?贾平凹送给自己六十岁生日礼物是《带灯》登上《收获》,林青霞六十岁生日推出新书《云去云来》。《望峰窥谷》也是蒋伯君送给自己的六十岁生日礼物,这份“礼物”的制作过程是艰辛的,收集整理回顾,花费心血思考,都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总结交待。其间,文朋诗友也纷纷支持。
南北朝吴均诗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蒋伯君喜欢“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这种状态。
有人说,文学创作,是一种回忆。这种回忆,是时光的浓缩,是感情的升华,是思想的积淀。文学创作,是将这些记忆用文字融汇成一体。如文友李舸所言:让我
们在《望峰窥谷》中,在阡陌上让眼睛旅行,在水光中让心灵散步。
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天天流转,风花雪月的诗句在年年成长。出书,靠的是大家的鼓励。写作,靠的是自己的坚持。显然,即使到了六十岁,也还不一定知道一辈子的事。接下来,仍然是人生旅程的跋涉。有了《望峰窥谷》,蒋伯君的写作还会“更上一层楼”。
(特约撰稿:周琼)
|
版权所有:攀枝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攀枝花市东区炳草岗公园路6号附1号 邮编:617000
投稿邮箱:Pzh_swlxmt@163.com 联系电话:0812-3324435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
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ICP备案号:蜀ICP备150177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