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松:1975年毕业于四川省艺术职业学院,1989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原攀枝花法制建设办公室主任,攀枝花法制报总编,攀枝花市漫画家协会主席,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会会员。
认识罗松,是在几十年前。当时,在攀枝花市京剧团工作的他画得一手漂亮的戏剧速写。后来陆陆续续又看到了他的写生水粉风景画,在这些作品中,我看到了一种执着和精神。
近来,有幸拜读了他几十幅近作,感觉自然率真灵动、境界雄浑大气,用笔用墨都很到位,其水平有了新的高度。他以写意山水、花鸟为突破口,在多年的勤于耕耘中,逐步找到了自己前进的坐标。
在中国画的学习创作上,罗松喜欢用诗人的情怀,去构造形式、表现内容、颂扬善美。汉赋的雄浑,唐诗的铿锵,宋词的婉约绮丽,元曲的散淡平和,都化作他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尽管他自己认为这些作品,不登大雅之堂,却给他平添了许多乐趣。
罗松曾在清代石涛及现代黄宾虹、钱松岩、吴昌硕、陆俨少诸大家的作品中浸润很久。山水、花鸟画这片广阔的空间,似乎是罗松自我修为的隐居之地,他在这里避开闹市喧嚣及宦海沉浮,沉浸在艺术创作的一方净土中。他近年的画中,常呈现出十分宁静平和的画面效果,有一种文气和逸气的流动。这正与他正直、睿智、儒雅的性格及好读书、讲文脉的个性有很大关联。在罗松的画前,因为宁静,所以促使我们停下匆匆的脚步,让我们在忙乱的世俗事务中,走近笔墨,从容一下、淡定一下,享受我们人生应有的闲暇与平淡。
在他的山水、花鸟画中,甚而速写、水粉画中,都表现出一种诗意的境界。所画高山流水、月涌金沙,都昭示出一个文人气质在现今的一种情愫表达。他注重画面结构,在繁复中求单纯和整体,从外露中求含蓄。除了品味画家的笔墨技巧外,他的个人情怀也毫不掩饰地面对我们。罗松的画就是这样,画面有意无意地透着一种沧桑感,这不仅源于他的个人经历,也源于他对传统文化的研习与诵读。难怪他的作品《古柏》被中国美协和《美术》杂志编入《中国当代绘画》。
在当下喧哗胜过创作、炒作重于艺术本身的书画界,一向以一介布衣、不求闻达的罗松,却以普通公务员的身份画出了一批卓然独立的艺术作品,这实在是一件值得称道、欣慰之事。中国画之美在于它有边界,所展现出来的意境风韵,不单单是笔墨构成上的千变万化,借助一些程式所表现的文脉是悠久绵长的。罗松深知其中的奥秘,在画面的黑、白、灰构成,干湿浓淡的分布,线条的疏密组织上,加上他的西画功底,有着不同一般的眼光,形成了自己雅秀、平和润泽的风格,没有火气和怪诞。有的只是丹青之梦、艺术探索之梦。
在罗松的中国画作品里,我们依稀读出了“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乡思,也读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乡愁。它远离了市井的喧哗和名利,宁静淡泊、寂然无声,却又令人思绪起伏。坚守对传统文化血脉香火的传承,是当代中国画家的一种责任和担当,罗松在这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现在因展厅陈列及展览需要,过分强调视觉冲击力,作品越画越大,其实中国画的尺寸岂是大小问题,就意境、情趣而言,画无分大小,只要画得精彩就行。罗松喜画小品,一方面他没有条件和时间画大画,又因为画小品少做作、无遮拦。直抒胸臆。
诗画人生给罗松的中国画作品平添了几许温柔,几分痴迷和对传统文化的几分敬畏。让我们寄期望于在他的中国画笔墨意象里幻化出新时代的江枫渔火、金沙水暖,让更多的现实中的人,领略到阳光花城里的酒香,和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意蕴。
(特约撰稿:李良胜)
|
版权所有:攀枝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攀枝花市东区炳草岗公园路6号附1号 邮编:617000
投稿邮箱:Pzh_swlxmt@163.com 联系电话:0812-3324435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
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ICP备案号:蜀ICP备150177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