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活着的人,不要忘记”
——浅谈吉狄马加《献给妈妈的二十首十四行诗》①
苏文权
一
彝族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换言“典范”。运用当地的话语系统及其文化表达方式,能清晰地看到文化与战争这二类英雄对这支盘踞在金沙江畔的民族是极其重要的,不同的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口传和文传“英雄”,这是传唱、是孕育、是歌颂,从而达到激励和指引的作用。在发掘的石碑、文化遗址,以及史诗(创世史诗、迁徙史诗、英雄史诗)中,找到古代民间文学经典人物创世神话的人物就有(众多人物在吉狄马加众多的诗篇中有提及):恩铁古兹②、如日古达③、阿俄说博④、雪族十二支⑤等。始祖谱系人物:乌茨里娜⑥、石尔俄乐⑦、兹里史色、特木阿拉、曲博居木、居木三子、占布乌里等。支呷阿龙系列人物有:蒲莫列衣⑧毕日呷呷、支格阿龙、金乌和金列、姆阿牛妞等。来历传说人物有:阿格日耳⑨、兹米阿基、火延狄古、西博尔日、阿普阿散、阿月阿西、拉尔拉达、俄布森生等。还有神鬼怪人物、毕莫谱系人物、故事史传人物等类型,涉及政治、艺术、工艺、建筑、战斗、毕摩等方面,这里限于篇幅,不做论。
纵观中外各个民族写作的献给母亲的诗歌,彝族的创作数量尤为突出,若拿古文献来讲,《阿细的先基》《勒格特依》《指路经》《支格阿鲁》等都涉及“阿莫”或者对女性的尊敬。拿近代音乐人讲,有“一人一首母亲之歌”语。不同的创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表情达意,于是有了妈妈的独一性和孩子的独一性,以及情感的独一性。当下两支彝族人组成的流行演唱组合,山鹰组合和彝人制造都是以歌唱“阿莫”的歌曲“出山”。
吉狄马加选择运用诗歌这一文体,立体式地将母亲书写进自己的诗歌世界,将时间和空间无限次拉近,也将生活和现实有机结合,运用西方古老的诗歌体裁“十四行诗”,传记般呈现其母亲的姓名、故土、语言、生活和形象,写就一部特殊的献诗。
诗人选用丧礼片段展现彝人归祖时的仪式全程,以“从今天起就是一个孤儿”定义自己,面对着失去,给无言的千里彝山推送“英雄”。在《献给妈妈的二十首十四行诗》里读者不难发现,母亲即英雄,母亲即艺术家。诗人回忆母亲的回忆,也回忆自己的回忆,双重回忆,以及书写一定文化背景下的虚空世界,是一种美丽的伤感漫延,不曾为“死亡”而胆怯。死亡,是平日里尽量避免掉的词汇,是忌讳,而向生而死,是辩证方法,是价值认知。有人言,正视死亡是人生的必修课。于这点而言,彝族固然走在前,吉狄马加固然走在前面,印证着口口相传数千年的谚语“人死正常,犹如圆根叶子落”⑩“老者正当死,幼者正当玩”11中对死亡的从容态度在彝人之子身上的流淌。
二
环境构造世界,构造生活,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些都决定一个作家的创作。吉狄马加自言:“如果作家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神性背景,那么苍茫的大小凉山就是我的精神家园。”12
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与云南省隔金沙江相望,在这17个县(市)里,彝族文化、纳西古寨、摩梭文化,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环境。昭觉县,吉狄马加就出生在那里。彝族,其文字、神话传说、音乐、美术、习俗、信仰、服饰、建筑、习惯法、创世史诗等自成一体的文化环境无疑是吉狄马加童年以及外出工作后的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笔。《献给妈妈的二十首十四行诗》是吉狄马加人生经验总结和人类意义探索有机结合的绘本,是精神和美学上的价值突显,是由忠于个体的心灵和灵魂而结出的动人的硕果。
《献给妈妈的二十首十四行诗》,可分可合,可古可今,可彝可汉,可中可外,秉承“真”的羽翼飞腾。有错误、有疼痛、有认识、有尘土、有血液、有梦想、有回归、有展望、有起航,是生命、是民族、是世界。
启封便是接受,打开出生也接受出生,打开死亡也接受死亡。从《当死亡来临》到《记忆片段》,从《迎接了死亡》到《隐形的主人》,诗歌的情绪是心电图式的起伏,诗人无限接近生活的体型,囊括了眼泪、发丝、手脚与光芒。
大凉山连绵的山峦与土地在呼吸。彝人的天菩萨立着地、顶着天。吉狄马加第一部诗集《初恋的歌》出版,一经问世,就以其鲜明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惊喜。诗集《初恋的歌》具有较强的“身份性”。诗人切换彝族、汉语诗歌等位置,尝试用广泛的阅读以及研究,结合中外,形成自我风格与表达,从而在彝族固有的诗歌传统上进行创新,为汉语诗歌注入新的血液,是彝族文学的历史性变革。
从表达的内容上看,是一个“醒着”的彝人,认识、定位以及确定方向,是一种骄傲的“呐喊”,诗人运用众人物、方位、故事,以及回忆式的写作,从而赋予了诗作深厚的地域特色。
孙静轩在1989年出版的吉狄马加第二部诗集《一个彝人的梦想》序言里这样谈:“无疑,吉狄马加是他那个民族忠实的儿子,他的生命之根深深地潜植在大凉山的土壤。吉狄马加目前的尝试和探索,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你就是你,别像任何人,那么,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你。”131993年10月,当记者艾星问道:“能简要地谈谈你对诗歌的艺术精神的看法吗?”吉狄马加回答:“就个体来说,多种文化的冲突在我的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我的诗歌是我内心体验的结晶,当我面对自己的历史,面对部族悠久的生活,我便想去紧紧地抓住祖祖辈辈血脉中沉淀的东西。”141994年4月,当香港电台直播间的记者夏婕问道:“您所生活的地方与您写诗有什么关系呢?”吉狄马加这样回答:“关系非常深厚,我历来有一个看法,一个诗人,一个真正有出息的诗人,他必须根植于他的土地和他的民族……”15到35年后的今天,吉狄马加出版诗集近50部,被翻译成众多语种,均有以上“特色”贯穿。笔者在《母语》一诗中找到了答案:“我承认,作为一个寻找词语的人/是妈妈用木勺,从语言的大海里/为我舀出珊瑚、珍珠和玛瑙。”16这一切归功于自己的母亲。这是一份答卷。
三
虫儿想妈妈
不停地蠕动
蝴蝶想妈妈
不停地挣扎
人类想妈妈
捶胸又呐喊
——彝族谚语
《献给妈妈的二十首十四行诗》是诗人对母亲表达的爱意和怀念。十四行诗是欧洲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中国诗人关注并移植十四行诗始于新诗诞生之际,经过百年不懈努力,在中国大地形成了一片特殊风景。吉狄马加选用此诗体,是对全球视野的呼应,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印证。
当将十四行诗放置在彝族文化背景下的丧礼场景,诗作的情绪仿佛置身于悲伤的海洋,读者似乎可以看到亲朋好友以泪洗面,燃放着鞭炮,唱着古老的丧歌,一波又一波翻山而来,而诗人在灵房的火塘旁,一次又一次地吟唱。读者仿佛能看见诗人缓缓起身,手拿着松枝,轻轻拍打已经“熟睡”的母亲,先谩骂鬼神,然后“孤儿倚锅庄”,安慰母亲的灵魂,让她安心地去祖界,最后指路。
在彝族文化里,阴间有两条路,一条是黑路,一条是白路,黑路是魔鬼走的路,白路是好人走的路。彝族谚语里常对去世的人说,你要朝白路走,莫向黑路行……最后你能变成布谷鸟,看不见你身影,但还能听到你慈祥的歌声。
谚语是反映生活实践经验的艺术语句,是各种语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类别繁多,数不胜数。在彝族民间,谚语的体现方式又是多式多样的,出现的场合也极其繁多,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彝族民歌“耶”“活”“尔”“佐”“格”“叉”的创作与表现都离不开谚语,恰恰,歌又是彝族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有“能走路就能跳舞,会说话就能唱歌”之美誉,这似乎又是彝族成为保留创世史诗最多民族之一的原因,彝族文化中丰厚的思想和艺术的遗产也得以流传。
捧着《献给妈妈的二十首十四行诗》,吉狄马加特殊的表达方式以及用词、用句,让笔者清楚地意识到,这是吉狄马加的“尔”,是吟咏和吟颂,是彝族传统祭奠方式的文字展现。“吉狄马加选择的词语多是神圣神秘、静穆净洁”17,基于彝族浓厚的文化底蕴,这便是原因,也有力地印证了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圣卢西亚著名诗人德里克·沃尔科特(Derek Walcott)的观点:“要么我谁也不是,要么我就是一个民族。”
《写给妈妈的二十首十四行诗》能够看到一个彝族人的自省与展望,以及以诗的形式传承。笔者认为,《写给妈妈的二十首十四行诗》创造或者创新了一种有别于彝族固有的诗歌形式,其歌颂形式也有别于汉语诗歌,其意象、用词,于诗歌界便是新的血液,新的篇章。这样的“特色”在彝族文学界是一种空前的展望与发现,这样的“特色”也构成其诗歌的定位以及方向。《写给妈妈的二十首十四行诗》是彝族汉语诗歌写作取得巨大成功的典范。
参考文献与注释:
①吉狄马加:《献给妈妈的二十首十四行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年版。
②是石莫玛哈和石莫姆基即神界(天界)和人界(地界)的大神,是众神的组织者和重大事务的决策者。有地方也称此神为昊阿天古兹。
③彝族神话中的掌管东方的神,住在石莫姆基的土洛博瓦山上。
④彝族神话中的掌管南方的神。
⑤为了让比博惹格变成人,用冰棱作骨架,霜雪作肌肉,山风灌作气,雨水作血液,星星作眼睛,但还是不能变成人。石莫姆基放出四个水公、四个火母上天,比博惹格还是不能变成人。又放十个铁公、十个铁母上天,天下了红雪、黄雪和白雪三场雪。三场雪融化后,衍生了雪族十二支。他们分别是无血的六种、有血的六种。无血的六种是:草、树、松、灯芯草、蕨和藤;有血的六种是:蛙、蛇、鹰、熊、猴和人。
⑥雪族十二子后,石莫姆基有一个雪族时代,神话记载雪族时代产生吾则阿斯,吾则阿斯经过十一代生下乌茨里娜。乌茨里娜是人类的始祖母,系前猿人类时代。乌茨里娜再经过十九代进化,才产生类人猿时代,即阿牛居日时代。
⑦石尔俄乐,漂亮可爱、天资聪慧,开创生子见父的时代。
⑧蒲莫列衣,支格阿龙的母亲。
⑨据传阿格日耳是石姆玛哈的天兵,彝族民间传,称远征打战是由阿格日耳开创。
⑩意思是季节到了,圆根的叶子就会一层层变黄、枯萎,这样的说法是指向世上新人换旧人。
11意思是老人死去是合情合理的、自然的,幼者爱好玩耍也是合情合理的、自然的。
12孙卓、雷晓斐:《吉狄马加:写在天空和大地之间》,http://www.chinawriter.com.cn/GB/n1/2016/0825/c403993-28663953.html,中国作家网,2016年08月25日。
13吉狄马加:《一个彝人的梦想》,《序言》,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14吉狄马加:《与群山一起聆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6页。
15同上,第11页。
16吉狄马加:《献给妈妈的二十首十四行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年版,第20页。
17李犁:《自由与必由 不息与不朽——关于吉狄马加长诗<大河>的九个特质》,http://www.cflac.org.cn/xw/bwyc/201801/t20180110_392436.html,中国文艺网,2018年01月10日。
|
|||||||||||||||||||
版权所有:攀枝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攀枝花市东区炳草岗公园路6号附1号 邮编:617000
投稿邮箱:Pzh_swlxmt@163.com 联系电话:0812-3330537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
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ICP备案号:蜀ICP备150177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