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艺评论

在苦难土壤中盛放的文明之花 ——长篇小说《藤桥河》读后
文章来源:攀枝花文学院  发布时间:2025-10-11
  

在苦难土壤中盛放的文明之花

——长篇小说《藤桥河》读后

 

“笮山若水”这片神秘而浪漫的文学意境,是国家一级作家、攀枝花市作协副主席普光泉在2023年11月到会东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时,送给我的一份厚礼。

很多年前,我第一次到攀枝花游玩,看到一个陌生的名词“大笮风”。当时,不理解这个词的含义,问周围的人,只说这是攀枝花的大笮文化的标签。因为当时的不求甚解,导致了而今的一知半解,直到读了普老师送给我的小说《藤桥河》才进一步了解到其背后深远的文化内涵。

这部小说原名《阿依阿月》,再版时改名《藤桥河》。既以河流命名,河流文化便是此书中的一大亮点。以一条河的名字作为一部小说的名字,这是我在阅读经验中比较偏爱的一种阅读选择。河流,是人与自然共生的生命之地,更是人类文明的发祥之地。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的部落因河而建,人的存亡与河流相关相联。藤桥河作为一种独特的自然元素,为这部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宏大的自然场景和人文背景。书中主人公阿依阿月的家族就喝着藤桥河的水完成了生命与生命的代代相传。在生命的传递中,生与死的更替也如这河流般流淌不息。河流,象征着生命。阿依阿月的家庭从祖辈到子孙也像这藤桥河边恣意生长的灌木,任凭河流冲刷,任凭行人踩踏,却仍然郁郁葱葱地与这河流相拥而生。阿依阿月的一生也正如这条清澈而翻滚的河流,滔滔向前。即使苦难也未消磨她在情与性方面旺盛的活力。这是人性中最本能的表达和最真实的追求,这也是河流赋予她的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藤桥河淌过了阿依阿月饥饿却幸福的童年,又淌过了她浪漫而传奇的青春,席卷了她坎坷而苦难的中年,又接纳了她破碎而宁静的晚年。书中通过对女主人公一生的勾勒,我看到作者在小说建构方面,宏大视野和微观视角相辅相成的独特艺术手法。

“藤桥河”三个字,其语言简洁却饱含了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藤是笮山之上土生土长的藤蔓。藤桥是人采集了藤蔓之后,亲手编织的通往另一片天地的桥梁。河是大自然对人类生存的馈赠与挑战。在自然之间,人用勤劳的双手就地取材,用非凡的生存智慧探寻到了人与自然相处相生之道。藤桥跨河,不但克服了自然之险,还牵绊了七家寨儿女的心。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载体,藤桥见证了七家寨从封闭向开放的跨越。作为一种交通工具,藤桥又成了沟通上下游之间经济与情感的桥梁。这里的人更像是从土地里长出的藤蔓,在如河流一般的困难之中,他们拧藤成桥,柔软而坚韧地与灾难和命运做着无声地纠缠与抗争。

马帮文化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藤桥河的马帮负责将七家寨的山货运到笮人街,用物物相易的形式开展着最原始的贸易往来活动。阿依阿月的情人依布拉木是马帮精神的代表:作为马锅头,他闯荡杀人坳的勇敢无畏,对马帮成员的宽容,对贸易的勤勉和对七家寨人的守信都是马帮精神内核的体现;作为火把节上最强壮的摔跤手,他对残疾的恋人阿依阿月的温柔,对土匪强盗的果绝和以死来护卫阿依阿月的深情,都让我们看到在笮山若水中成长起来的彝家汉子敢爱敢恨的鲜明性格。小说将人物的身份设定为马锅头,便向我们展现了攀西地区马帮文化的特色。这是对西南地区茶马古道文化的补充和丰富。

苦难是人类生存发展无法绕过的主题。就像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的故事。然而,有人认为西西弗斯重复的是永无止境的绝望;有人却以为,他获得的是反抗与坚持的内心自由。他的不屈正是人类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勇气。主人公阿依阿月在十五岁那个早晨,在她第一次独自到藤桥河背水的那条路上遭遇到恶狼撕咬,便开启了她推着巨石攀登山顶的人生道路。残缺的身体并未捆绑她对幸福的渴望,不吉的寓言也未束缚她追求爱情的灵魂。对依布拉木的大胆追求是她破茧重生的第一个轮回。一双儿女的意外离世和依布拉木的失踪让阿依阿月的生命巨石回到了起点。而对黑篾匠的接纳和小黑豆的出生是她从绝望到希望的第二个轮回。黑篾匠为救儿子溺水而亡再次让阿依阿月的生命回到起点。而儿子小黑豆的成长、女儿阿依阿丫的出嫁,小羊倌的出现和儿子小羊儿的出生又是她自我打破的第三个轮回。小羊倌为寻宝而杳无音信,乌罗的强行践踏,小黑豆为母报仇后的逃亡和女儿阿依阿丫失败的婚姻让阿依阿月的生命巨石再度回到起点。小羊儿的成长、阿依阿丫爱情的开花结果和八十九岁的夕阳又让阿依阿月的生命巨石重新登上顶峰。生命就是这样一个从山脚到顶峰的过程。每一次从希望到绝望,再从绝望到希望的过程都是一次自我打破、破茧重生的过程。这种回环往复的命运和永无止境的活力,或许就是生命意义的真谛。

作者在与我交流时说过的一句话:“写诗是为写小说锤炼语言的过程。”所以,在《藤桥河》这本小说中随处可以领略其诗意的语言特色和诗化的意境魅力。其构思寓于诗情,其手法富于隐喻与象征,其语言浪漫如歌,其形象鲜明而深刻,其意境博大而清新……虽未完全淡化情节,却有浑然交融之妙。尤其是文本中描写婚礼、丧礼、寿礼等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场景时,所写到的那些毕摩经文和祝寿歌谣,把口语和方言唱颂成诗,就像人与自然的交合,肉与灵的对话,复沓重叠中便表达了最执着的信仰和最朴素的心愿。

《藤桥河》一书,我反复看了几遍。在不同的阅读中,有的体验反复获得,有的体验在碰撞中偶然新生。比如,关于形象的塑造,关于母性的光辉,关于民族服饰五色裙的审美意义……情动之时,提笔作此文,以表达我内心对此书的喜爱和对普光泉小说创作艺术的由衷赞叹。

相关阅读:
市文联机关党支部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2025-10-09]
铭记历史守初心 共庆华诞暖重阳 [2025-09-29]
攀枝花市书法家陈书作品入展全国第五届隶书作品展览 [2025-09-25]
攀枝花2件作品入选四川省文联2025年度重点文艺创作扶持项目 [2025-09-22]
攀枝花市摄影家协会举办摄影沙龙活动 [2025-09-15]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欢迎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攀枝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攀枝花市东区炳草岗公园路6号附1号 邮编:617000

投稿邮箱:Pzh_swlxmt@163.com 联系电话:0812-3330537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
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ICP备案号:蜀ICP备150177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