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艺评论

也谈散文的创新
文章来源:攀枝花文学院  发布时间:2025-07-10
  

也谈散文的创新

黄薇

 

在一个文学专业机构组织的“创意写作”主题文学沙龙活动中,主办方要我就散文的创意写作作一个专题发言。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提出的散文的创意,只不过是给基层写作者提供了一些写作思路的拓展和素材来源的路径。我想,主办方之所以将“创意”提出来,无非是对散文这个文体创新的渴望,是对散文日益的同质化写作和“老式散文”之外的“别样”的散文的渴望。

作为一个散文编辑和散文写作者,我一直在关注和思考散文的创新问题。我们发现,时代的车轮运转得太快了,而当下散文却跟不上阅读者的期待,我们总是希望在来稿中发现与众不同的作品,别具一格的作品,但这样的作品少之又少,内容同质化的作品数量特别多,编辑也不愿读那些重复老套路的、毫无新意的散文作品。

尽管作家们和理论家们都在艰难进行着散文写作的探索与实践。陆续提出过“美文”“文化散文”“大散文”“新散文”“在场散文”等新观念和新概念,也呈现出了一些新变化,一批批作品也给当代散文创作带来了阵阵新风,然而,什么又是“新”呢?我以为的“新”应该是我无法概括的大致样貌。这种无法描述,正是散文,或者正是文学的美妙之处,它并非僵固,它千姿百态,它变幻莫测。

创新就要有新的内涵。好的散文、创新的散文、当今的散文,的确不能再满足于平面的讲述描写抒情之类,而应该在文字的描述背后,尽可能地拥有多重意象、复调意味和丰赡的意义。我们有着奉简约为上的散文传统,但唯简是尊,未必就是铁律。对于一般的作者而言,简短的内容很难写透、写出深度,也很难有丰沛的文学表达,要拒绝“平板写作”、摆脱“小作文”之风、让散文真正立体起来。表达需要持续地训练,否则,很难意到笔到。不经过训练的意,不足以支撑笔力的运行。要包含新鲜度,不能写得太日常、太潦草,要有结构的变化,要像交响乐,要千变万化,用想象力去复原、去填补、去天马行空。散文创作是一种非常诚恳的写作,要学会努力地说真话,只有真话才会让人感动。散文需要素颜,但也不能蓬头垢面,不能像老太太脚上的裹脚布,在素材的取舍上为所欲为。比如写亲人病危,不一定要去写自己如何去单位请假,以表达自己特别重视、或者特别有孝心,这反倒显得矫情,不真诚。

创新就要警惕“缺钙”。所谓散文缺钙,是指文本上“贫血”。有些散文,洋洋洒洒、漂漂亮亮,其实就是文字上的花拳绣腿,看完后如喝一杯寡淡的隔夜茶,没有什么内涵,留不下什么印象。一些散文作品,充满着华丽的表达、密集的修辞,充满着自恋式的絮絮叨叨,琐琐碎碎的日常细节,“春花秋月何时了”?美其名曰个体生命的体验,却没有疼痛的真实,没有思想的深度,除了在文字游戏里炫技,钻进螺狮壳里做道场,并不能给读者带来什么,甚至还给人以轻度病态美的误导,文字没有风骨,语言没有力量。散文天地里不仅仅是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还有大漠孤烟的辽阔、长河落日的雄浑,更有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责任担当。

创新就要避免同质化写作。文学写作贵在创新,走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子。当下散文写作,跟风、追刊现象蔚然成风,主要体现在题材上,昨天乡土乡愁题材走俏,纷纷仿效;今天生态散文走俏,趋之若鹜;明天在场、非虚构再掀浪潮,追星一样去蹭热度;后天文化散文卷土重来,又改弦易辙……用力揣摩编辑意图,缺乏对自己的定位,缺乏写作探索,缺乏长远意识。同质化还体现在写作手法上、语言上,有些散文模仿痕迹很重,作者在解构经典时,陷入其中,成了别人的影子,成了低水平学舌的鹦鹉。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时,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的人格,时时警醒自己,不人云亦云,不做复写机,不做类型化作者。我认为,写散文,重在构建自己的语言体系,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标识度,记住“我”是唯一的。

创新就要题目上标新立异。好的标题能够锦上添花,能够较好地体现作品的深度和张力。编辑对于作品的标题特别敏感。好的标题一定能够体现你的写作段位,能够判断你的这篇作品是“大路货”,还是“紧俏货”,甚至是“稀缺货”。但是许多作者的标题却很“水”,或者说是特别偷懒。比如《饭盒里的旧时光》《只有花儿不会辜负春天》《与一颗逃亡的牙齿和解》《蛇年说蛇》《相隔四年的年夜饭》《夏日蝉鸣》等等,这些标题望文生义,背后通常难有精彩的文学表达。许多作者其实是有生活厚度支撑写作的,但作者由于对自己的写作财富认识不深,导致一些好的素材白白被浪费掉了,沦为流行写作、鸡汤写作的浅层次写作。比如我们身边的一位基层作者写了一篇万字左右的文章,标题却是《失业法官:考公八次,我成了临时妈妈,月薪1000元》,可以看成是社会新闻夺人眼球,这样的生活厚度,这样的坎坷经历,这样的励志向上的写作素材,原本可以厚重地抒写时代之痛,成为一次写作上的飞跃,就这样轻易地在某些平台上发表掉了,特别可惜。

创新就要突破写作边界。从故乡记忆寻找散文创作入口。故乡二字与出生地联系,与父辈联系,与成长背后的路径联系。撬动故乡记忆,寻找记忆中的乡愁拼图,寻找乡愁中的、记忆中的词汇,通过这些词汇,充实对故乡记忆的理解,这些记忆里生长着生命、自然、人类、历史、内心、外延、思想、感觉、伤痛、恐惧、耻辱……无穷尽的关于生命的困惑需要无穷尽地挖掘与寻觅;从人生历程中开掘写作题材,工作经历、家庭、爱情、友谊、人生选择等等,通过对人生历程记忆的强化与追问,从中寻找我们所要表达的人生态度、感情态度、社会认知、生命认知。追问,是散文写作的内驱力,追问可以避免平面化叙事,通过追问,可发现许多未知事实的存在,可以抵抗时光遗忘的记忆,可以找到一个事或物的“前世今生”以及它所经历的坎坷,还可以将其与历史文化联系在一起。创新就是要通过田野调查、社会调查,突破素材仅仅是个人单一生活经验的局限,从历史、人类、社会、民俗、文博等学科获得创作资源。通过对本土文化的探寻,重新认识成长背后的文化基因,让藏在本土历史文化中的奥秘,启发我们丰富的文学想象,从现实平面铺呈,到时间纵向切入,再到时间与空间维度的抒写,让烟火气与人文气交融,是一篇优秀散文不可或缺的气质。写散文,绕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那是取之不尽的宝藏、用之不竭的富矿,那是散文写作者汲取养分的重要源泉。

相关阅读:
攀枝花市盐边县文联以“组团式支教 送文艺下乡”为抓手推进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2025-07-07]
如何拍摄出优质照片 [2025-07-07]
沉浸式诗剧《我,金镜侠》公益讲座新模式 [2025-07-07]
《光明日报》刊发蓝野文章,评论我市作家温馨诗歌 [2025-06-26]
攀枝花8件作品入展四川省第三届老年书法篆刻作品展 [2025-06-24]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欢迎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攀枝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攀枝花市东区炳草岗公园路6号附1号 邮编:617000

投稿邮箱:Pzh_swlxmt@163.com 联系电话:0812-3324435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
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ICP备案号:蜀ICP备15017755号-1